时间: 2025-04-23 15:29:11 | 作者: 成功案例
中国有一项“黑科技”,占据了全球70%的市场占有率,国外媒体赞叹“领先美国一步”,美国国会则表示“难以接受”。
这项“黑科技”就是四足机器人,俗称“机器狗”,可以携带自动步枪射击,在城市作战中表现出色。
在“金龙-2024”联演中亮相的这只机器狗,确实展示了不俗的作战能力,它能携带步枪、协同士兵行动、完成简单的战术动作。
不过说实话,从现存技术来看,它的自主能力、火力精度和作战持久性都还有限,并不算得上什么颠覆性的武器。
有趣的是,美国议员特别强调的理由是:“狗被视为人类最好的朋友”,而中国将机器狗武装化让他们“难以接受”,这种观点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美军自己多年来一直在研发各种军用机器人,包括四足机器人,怎么轮到别人做了,就成了“道德问题”?
这种双重标准虽然荒谬,却暴露了一个事实:美国对失去技术优势的恐惧正在加剧。
长期以来,美国依赖技术优势确保军事霸权,如今这种优势正被新兴力量逐步超越。
五角大楼的高级官员私下里真正担心的,恐怕不是这款具体的机器狗,而是它背后代表的中国军事科技的整体崛起。
这场机器人风波的背后,站着一位90后工程师的身影,杭州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,可能是这样的领域最不像“大佬”的大佬。
2013年,当大部分同龄人还在为考研焦虑时,这位上海大学的研究生用不到两万块钱,硬是凭一己之力搞出了中国第一台四足机器狗“XDog”。
就这么轻描淡写,他可能没想到,那时美国波士顿动力已经在谷歌的支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做这件事,最后却无奈放弃。
更神奇的是,王兴兴选择的技术路径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方向,他一开始就采用电机驱动系统,而当时的行业老士顿动力还在用液压驱动。
说实话,这种技术先见之明在中国工程师身上并不多见,我们习惯了“跟跑”和“模仿”,很少有人能预判行业发展方向。
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明了自己英语不太好,“出国都不太好出”,这种表述相当接地气。
不得不说,这还就是一个典型中国工程师的实干精神:不靠高谈阔论,只凭实打实的技术说话。
如今的宇树科技已成为全世界四足机器人出货量第一的公司,其产品价格只有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的零头。
从“莱卡狗”到“Go2”,再到人形机器人“H1”和“G1”,宇树的产品线继续扩展,技术上的含金量不断提升。
当我们谈论机器狗技术时,实际上触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:在AI时代,硬件制造业的地位是什么?
他坦言:“当未来人形机器人的AI真正突破之后,你从垃圾堆里找几个关节电机,把它像个人那样搭出来,它就能自己走路甚至干活,这都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有点“贬低”硬件,但恰恰揭示了一个现实:在AI主导的未来,硬件可能会变成“商品化”的存在,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AI算法和数据。
但目前,全球机器人AI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,按王兴兴的评价,还不到“GPT-1”的水平,这样的一种情况下,硬件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。
数据显示,2022年全球安装的工业机器人中,中国占了一半以上,这种规模优势正在转化为技术优势。
再加上“机器革命”“制造革命”这种顶层设计,与宇树科技这样的创新企业形成了良性互动。
正如美国将军和学者在《外交》杂志中所承认的,美国似乎还没准备好迎接自主武器和算法主导的未来战争。
机器人技术的竞争,最终将归结为AI的竞争,而AI的发展路径至今仍充满不确定性。
王兴兴指出,目前机器人AI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:一种是将大语言模型与机器人底层运动结合;另一种是特斯拉采用的端到端模仿学习。
目前各大公司对机器人AI的投入都相当谨慎,即使是特斯拉,在人形机器人AI上的投入也远少于自动驾驶。
中国的优点是,一方面政府格外的重视,将其列为国家战略;另一方面,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和完善的制造业配套。
不过,AI技术的“阶跃性”特点也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,王兴兴预测,AI突破可能会突然发生——“今天没做出来,明天就可能做出来”。
在这种情况下,宇树科技选择了一种务实的策略:专注做好硬件产品,同时保持技术敏感度,与各类AI公司合作。
或许,未来的机器人技术发展,需要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,正如王兴兴所说,这是一个“全球共创”的过程。
中国机器狗引发的这场长期风波,远不只是一个武器系统的问题,而是关乎人类如何与自己创造的技术和平共处。
无论是美国的恐慌,还是中国的进步,都是这个更大叙事的一部分。在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,我们应该的或许不只是更好的机器人,还有更明智的使用方式。